南京网  欢迎您! 设为首页

不得不承认韩国确实大部分人看起

韩国人皮肤好的真正原因?一些你

想要看起来洋气高级,照搬袁冰妍

想要看起来洋气高级,照搬袁冰妍

在服饰的设计中,印花是极为显眼

秦岚越看越有年轻感,穿印花长裙

平时还有那么多的护肤困扰不知道

你以为皮肤只是闹脾气,殊不知!

这位东大教授,开创世一流学科

2023-02-27 18:00:08 来源: 阅读:-

SEU至善实践团

一、引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最新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继续蝉联A+评价,在软科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而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系及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五十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

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3年毕业校友徐吉谦先生,便是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全球华人交通运输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今天,跟随官微的脚步一起走近徐吉谦教授,聆听他与东大的故事吧。

二、青年意气,壮志酬勤

1950年,徐吉谦考入当时的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并于1953年毕业,作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首批毕业生留校任教。徐吉谦素以自己是南京工学院的学子为荣,从留校任教那一刻起便立志要为母校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他在1954年赴上海同济大学进修,向苏联专家继续学习相关知识。

当徐吉谦在同济大学毕业时,他的指导教师兼时任教研室主任罗孝登在评语中写到:“徐吉谦同志在进修过程中能认真学习,修过《城市道路设计》与苏联专家的《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并自修了《城市特殊物结构》,做过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如能继续钻研于道路设计方面,当有更大造诣。”

同济大学所开设的《城市道路设计》课程及徐吉谦为五名城建专业学生辅导的经历为日后徐吉谦向城市与交通规划领域的延伸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南京工学院学习时期的青年徐吉谦(右)

1955年,心系南京工学院的徐吉谦毅然决然回到母校任教。1959年,徐吉谦调任南京工学院教务处,任教学研究科科长,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相关工作并参与南京工学院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改革的全过程被整理成册,奠定了如今东南大学“生为首位”的教育培养理念,“课比天大”的教育开展原则。

担任助教的徐吉谦与教师合影(中间)

1962年,徐吉谦回到土木系担任道路教研组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并于次年开始正式上课,开设了《城市计划交通网》课程。由此,徐吉谦的研究方向正式转变为交通工程,开启他之后五十余载的探索钻研。

兜兜转转,再回金陵。从学生到教师,徐吉谦与东大结缘,与道路交通结缘。自此,风华正茂的他开启了未来事业华章的序幕,也为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三、知行合一,敢为人先

20世纪60年代,徐吉谦作为土木教研室的教师,积极参与了教学改革。他主张要从工程实践中学习、在工农群众中学习,从而把工程建设的经验带到课堂上,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

1965年初,南京工学院主要领导研究决定“五路出兵”,派遣五系(土木系)公路工程专业的五位支部书记至北京参与代号为0401的国防要地建设。时任土木系道路教研组党委书记的徐吉谦,名列其中。

图 徐吉谦(左一)在北京

北京0401国防公路工程的修建对北京战备工作至关重要。它起始于北京复兴门,穿越九座山岭,横跨五条大河,经三省八区,全长共计511公里。因其遵照“安全畅通隐蔽”原则,路线大部分走山坡阴面,规划途径所经之处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峡谷纵横,人烟稀少、缺水断粮,施工环境异常艰苦。

徐吉谦等人虽然是南京工学院派来的老师,却不惧艰难险峻,和工人同志一起下工地劳动,进行路线测量、路基路面施工,一起扛炸药包,对目标地点进行爆破。在冒着极大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徐吉谦依旧严格要求自己、咬牙坚持,努力完成组织所交付给的任务。

196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技术标准最高、通过能力最大的0401国防公路通车。其被称之为“集设计、科研、施工、教学为一体的大型国防工程”,被赞誉为“山区公路教科书”工程,载入新中国公路建设史册。

徐吉谦在此次教改中除了亲身经历了危险、体会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更从工程实际中学习到了专业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了教学内容。他优化了教学模式,用新的理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而这种“实践”的观点,也深刻影响后来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他的“工程观”:不仅把成果书写在纸张上,也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守正创新,厚积薄发

1976年,为解决老宁六公路全线弯多、路窄,坑洼不平,时常发生交通事故和严重堵车的问题,经研究分析,决定由南京工学院牵头,在南京至六合之间修建一条高等级的一级公路。

由于没有主持设计大型项目的经历,且建设一条一级公路在当时的国内也是首次,技术、材料、工艺——这些每一项必备的要素都很难找到现成的参照。而作为道路学科办学负责人的徐吉谦义不容辞,汇聚五系教研组全体专家教师力量,群策群力,接过了这份重担。

图 徐吉谦作为负责人设计宁六公路

可首次设计建设高等级一级公路的历程却异常坎坷波折,对于徐吉谦团队的议论与质疑从未停歇,对其太过超前创新设计的责问也纷至沓来。

在老路利用问题上,徐吉谦提出:将原有旧路去弯取直,平行建一条专供汽车通行的宁六新道,而与之并行的旧路则作为辅道继续保存,专供人畜车和拖拉机行走。在当时的中国,从未出现过只能汽车通行的道路。面对质疑,徐吉谦只是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混合车道’已是落后于时代的旧交通概念,国外现已大量建起了汽车专用通道,虽然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进展到这一步,但今后是必然要和世界接轨的,我们何不敢为人先,先尝一尝这‘第一只螃蟹’呢?”

宁六公路坡度调整设计

在横断面设计的问题上,徐吉谦认为:宁六公路设计速度大,为了交通安全考虑,应设置两幅路横断面,中间加设分隔带。但是由于当时道路普遍设计速度低,鲜有两幅路横断面设计,因此有领导同志并不理解两幅路横断面的设计方案。为此,徐吉谦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件、资料和规范;说明无分隔带情况下高速对向行车的危险性;充分论证设置分隔带的必要性。最终,两幅路横断面的设计方案也得到了批准。

设置中央分隔带的宁六公路

1979年,宁六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复杂交通问题,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我国第一条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它的建成开创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先河,也被交通部指定为全国一级公路建设标准。宁六公路设计理念也多为后来的设计者所借鉴,而“理论结合实际,科学胜过权威”的研究精神和担当、创新、专业的态度,一直延续到徐吉谦日后的科研教学生涯中,成为他之后成功创办、建设交通工程专业的根本。

2015年徐吉谦重走宁六公路

五、百尺竿头,止于至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序幕,未来中国交通行业究竟要如何发展,亟需讨论、探索和创新。

此时,教育部下发函文,要求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派员去上海同济大学听取张秋先生讲学,系统学习交通工程的理论。虽对交通工程专业尚不熟悉,但徐吉谦认为建立新专业有利于学校、有利于社会和人民,又何惧从头开始的艰难困苦呢?于是他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应教育部和学校的号召,赴同济大学跟随张秋先生学习交通工程知识。经此一趟,徐吉谦获益匪浅,逐渐形成了对交通工程理论的整体认识,并逐渐开始了开设交通工程课程、创办交通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赴同济大学学习交通知识的徐吉谦

1981年,徐吉谦开设交通工程的选修课,编著《交通工程学基础》专业教材。徐吉谦在教材的编撰和更新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关注他国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交通工程动态、未来发展的趋势,更着眼于中国的实际问题,让交通工程理论适应于中国的工程实践。此外,徐吉谦编纂教材,总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让学生理解、吃透。

徐吉谦编撰的《交通工程学基础》教材

1985年,徐吉谦任教授,依据自己对交通工程的深刻理解,促成了交通工程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人才培养的构想下,他培养出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学博士——王炜。这是中国交通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标志着新一代交通研究者接过了接力棒,逐渐成为了中国交通事业的顶梁柱。

徐吉谦与学生王炜

1987年,在徐吉谦教授等老一辈交通工程学专家的努力下,南京工学院以道路工程为依托,正式创办交通工程学科,交通工程专业开始独立招生。学院成立之初,办学条件艰苦,徐吉谦提出“科学研究—教学—生产”三元结合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砥砺前行,东南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最终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交通研究和交通教育领域的璀璨明珠。

六、春风化雨,兴教之源

致力于交通工程学、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与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及综合治理研究;先后为本、专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及专业外语等10余门课程……徐吉谦为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为人处事均彰显学者大师风范。

德:为人之道,亦是学者之道

徐吉谦教授认为,人才培养过程要注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让专业人才真正有用于国家和社会。徐吉谦告诉学生,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要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为百姓谋福,为国家谋强。

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徐吉谦教学生,总有股认真劲,对学生认真,对自己也认真。徐吉谦上课,从来都是以让学生明白、理解为目的,而非仅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在指导学生科研项目上,徐吉谦也要求学生做学问要“一切从实践出发”。

提携:三沐三熏以言举人

“中国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培养人才,是为了中国交通未来的发展,为了这个目标,徐吉谦始终把中国交通的发展,放在了这一个个年轻后辈的身上,慷慨地给予后辈发展锻炼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并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关爱有加,让后辈感受到温暖。

著书立说以育人、树德育人以凝聚发展力量、凝聚力量以进行理论攻坚、理论建设以服务国家交通发展、服务工程实践。徐吉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中国交通的发展,始终在东南大学交通学科的发展。

图徐吉谦和学生们

七、薪火相传,念念有声

徐吉谦先生于2021年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2023年寒假,SEU至善实践团与徐教授的学生、友好及家人进行了交流采访,在深度对话中继续发掘徐吉谦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所蕴含的东大精神力量。

1、刘小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徐吉谦贤良方正,提倡做学问要立德为先,有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谋富强之志向;治学严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谆谆教诲,犹在耳畔;立德树人,传道授业,高风亮节,甘为人梯,让中国交通工程领域的后继学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赶超世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而未休,奉献余热,几十年如一日,关心着交通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徐吉谦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谋篇布局;又躬身力行、勤勤恳恳,修好一条路,编好一本书,带好一批学生。

2、高世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创始人)

徐教授是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创始人,我是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创始人。当年我接到上级任务创办交通工程专业,这真的非常困难。西南交大那时候是铁路的院校,还属于铁道部管,行业壁垒非常严重。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徐教授支持了我们,无私奉献,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我心里一直很感激徐教授。

3、晏克非(同济大学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徐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砺学励行、严谨求实、立德树人,行为世范,徐先生培养出一大批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杰出人才!彰显着老一代教育家的高尚师德与精神风貌。徐先生智者怀仁,止于至善的治学精神和甘为人梯、厚待学子的仁爱之心是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八、尾言

徐吉谦臻于至善的学术精神、致知力行的实践风格、严肃认真的工程态度、谦和文雅的处世之道,随着交通学院及东南大学的发展壮大而传承。这些无形财富赓续传承、历久弥新,将为更多新时代的东大学子指引方向。


推荐阅读:叶紫网